《金融企業會計制度》的實施目的,是為了規范金融企業的會計核算,提高會計信息質量。按財政部《〈證券公司執行《金融企業會計制度》有關問題銜接規定〉的通知》規定:"證券公司應當自2004年1月1日起執行《金融企業會計制度》,同時鼓勵其按照《金融企業會計制度》編制2003年年度財務報告并進行相應會計處理".此前,上市的證券公司和外商投資的證券公司已于2002年1月1日起執行《金融企業會計制度》。未上市的內資證券公司在執行《金融企業會計制度》時,其重點是按《證券公司執行〈金融企業會計制度〉有關問題銜接規定》(以下簡稱《銜接規定》),做好各項銜接工作。
計提損失是重頭
從《銜接規定》看,增設、取消或調整的會計科目尤其值得重視。它們包括:長期投資減值準備、固定資產減值準備、在建工程減值準備、無形資產減值準備、短期借款、預計負債、受托投資管理收益、資產減值損失等。從增設和調整的科目看,各項減值準備無疑在較大程度上體現了《金融企業會計制度》的謹慎性原則。實際上,上市公司早已計提各項減值準備。相比之下,讓未上市的內資證券公司強制執行減值準備制度,步子要慢一些。近年來,證券公司由于行業的原因,大多效益較差。一旦嚴格執行減值準備,受影響較大的,將是自營證券跌價準備、受托投資管理收益和固定資產減值準備這幾項。
未上市的內資證券公司中,屬于綜合類和過渡期的證券公司,通常都會從事證券自營業務。證券自營業務給一些證券公司帶來的損失,已經是公開的秘密。這些損失的形成,大多是歷史舊帳。未上市的內資證券公司執行《金融企業會計制度》后,會計師事務所將從嚴審計自營證券業務。一些證券公司的自營證券跌價準備,可能會有較大幅度的計提。當然,按《金融企業會計制度》規定計提的自營證券跌價準備,通常會采用追溯調整法進行處理。這樣,2004年的利潤未必受到大的影響,但公司的資產水分可能會因此而擠掉不少。
未上市的內資證券公司中,屬于綜合類和過渡期的證券公司,通常也都從事受托投資管理業務。從以往的情況看,受托投資管理業務所形成的損失,也是一些證券公司的"心病".受托投資管理形成損失后,委托方往往通過延長委托期,來推遲問題的解決。這在上市公司與證券公司的委托投資活動中,不時出現。未上市的內資證券公司在執行《金融企業會計制度》后,相關損失將更為充分地反映到企業的會計報表中。這也會擠掉證券公司的一些資產水分。
固定資產減值準備的影響,在證券公司中也不可低估。長期以來,證券公司的利潤來源主要依賴經紀業務。而經紀業務的開展,在"通道制"模式下,主要表現為營業部的巨大投入。營業部高昂的成本,往往會體現為固定資產的減值。未上市的內資證券公司執行《金融企業會計制度》后,其會計報表也將有進一步的反映。
輕裝上陣謀發展
讓未上市的內資證券公司執行《金融企業會計制度》,將帶來更大影響。
一是對證券公司籌資的影響。多數證券公司將很難通過公開發行股票的途徑。直接上市。去年出臺的《證券公司債券管理暫行辦法》規定的公開或定向發行債券的條件之一是"最近一年盈利".由于未上市的內資證券公司從2004年1月1日起執行《金融企業會計制度》,因此,多數證券公司2003年的報表可能依舊不會出現太尷尬的局面。但如果相關計提未體現在2003年報表中,并且2004年內尚未發行債券,我們不排除一些公司經追溯調整,2003年度出現虧損的可能。當然,如果2004年證券公司的業務能蒸蒸日上,2003年即使出現虧損,也不會影響其2005年發行債券。由于2004年依舊有不少證券公司希望發行債券,這樣,2003年有證券公司主動執行《金融企業會計制度》的可能性,將變得更小。同時,由于《金融企業會計制度》的相對嚴厲,使得一些證券公司的上市目標變得更為渺茫。
二是對證券公司合資的影響。成立中外合資的證券公司,也是一些證券公司的追求。證券公司執行《金融企業會計制度》后,從財務上看,已基本與國際接軌。其代價是擠掉水分,使得規模變小。由于外資持股比例有限制,這樣,中外合資證券公司的規模也將不會太大。當然,如果中方能引入新的內資股東,這種情況要好一些。但就目前的整體狀況而言,證券公司要尋找股東,也不是太容易。但反過來看,擠掉水分的證券公司,在財務上將更能贏得外資的理解。從這一角度看,又會推進成立合資證券公司的進程。
不管是否愿意,《金融企業會計制度》實施后,未上市內資證券公司不得不卸下包袱。這在客觀上起到了使其輕裝上陣的作用。應該說,《金融企業會計制度》頒布已經近2年。未上市內資證券公司已有較為充分的思想準備。是在2003年先執行,還是在2004年被動執行,這要看各家證券公司決策者的智慧和勇氣。站在歷史長河看,《金融企業會計制度》的執行,對證券公司會計報表的影響僅僅是階段性的,報表反映的只是企業的財務現狀。證券公司財務報表的好壞,從根本上看,并不依賴于哪天起執行《金融企業會計制度》,而是盈利能力的實質性的提高。
相關熱詞: 財務報表